Preface
今天在PD Lib和DL斗智斗勇时,突然想起了自己非常想学的GAN,机缘巧合下便百度了,得到了以下两篇文章:
- https://zhuanlan.zhihu.com/p/72279816
- https://blog.csdn.net/jizhidexiaoming/article/details/96485095
于是便对GAN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前肯定是心不在焉才没有理解的(划掉)),随后又在五楼生命科学
的书架上找到了相关资料,遂学了一波。
GAN概述
2014 年,Ian Goodfellow 和他在蒙特利尔大学的同事发表了一篇震撼学界的论文。没错,我说的就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这标志着生成对抗网络(GAN)的诞生,而这是通过对计算图和博弈论的创新性结合。他们的研究展示,给定充分的建模能力,两个博弈模型能够通过简单的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来协同训练。
这两个模型的角色定位十分鲜明。给定真实数据集 R,G 是生成器(generator),它的任务是生成能以假乱真的假数据;而 D 是判别器 (discriminator),它从真实数据集或者 G 那里获取数据, 然后做出判别真假的标记。Ian Goodfellow 的比喻是,G 就像一个赝品作坊,想要让做出来的东西尽可能接近真品,蒙混过关。而 D 就是文物鉴定专家,要能区分出真品和高仿(但在这个例子中,造假者 G 看不到原始数据,而只有 D 的鉴定结果——前者是在盲干)。
理想情况下,D 和 G 都会随着不断训练,做得越来越好——直到 G 基本上成为了一个“赝品制造大师”,而 D 因无法正确区分两种数据分布输给 G。
实践中,Ian Goodfellow 展示的这项技术在本质上是:G 能够对原始数据集进行一种无监督学习,找到以更低维度的方式(lower-dimensional manner)来表示数据的某种方法。而无监督学习之所以重要,就好像 Yann LeCun 的那句话:“无监督学习是蛋糕的糕体”。这句话中的蛋糕,指的是无数学者、开发者苦苦追寻的“真正的 AI”。
——pytorch实现GAN
GAN -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 生成对抗网络,简单来讲其有两个组成部分:
- D (Discriminator) - 判别器,判断输入时捏造的还是真实的
- G (Generator) - 生成器,从随机噪声中生成我们想要的数据
随着训练的进行,我们要提高D的辨析能力,但同时也要G的能力来骗过D,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G来生成可以骗过D的信息。总结来说,通过对这两个模型的训练,我们就可以找到随机噪声与有意义数据的映射,达到创作
的目的。
GAN的流程和目标函数
GAN的目标函数
GAN的目标函数如下:
其中,$D$为Discriminator
的模型函数,$G$为Generator
的模型函数,随机变量$x$服从原来正确的数据集的分布$P_\text {data}$,随机变量(这里可能是高维随机变量,取决于模型具体实现)$\boldsymbol {z}$服从分布$P_z$(生成噪音),$\mathbb E$代表期望。
GAN的流程
即,可以分为两步理解:
- 在$G$为常数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D$使得$V(D,G)$能够最大化。
- 在这之后,选取合适的$G$来最小化$V(D, G)$,这个$G$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成模型。
在每一步的训练中:
- 取$m$个真实数据:使用$G$和$m$组随机数(服从于噪音分布$P_G$,一般使用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数)生成$m$个假数据,其中
- 根据$\max$部分的目标使用随机梯度上升(Stochastic Gradient Ascent)更新$D$的参数,提高$D$的分辨能力
- 根据$\min$部分的目标使用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更新$G$的参数,使$G$生成的数据更有迷惑性
GAN的数学原理
Prerequisites
信息量(自信息)
信息量是指信息多少的量度,即,对于一条信息,传达这条信息所需的最少信息长度为自信息。
信息论创始人C.E.Shannon,1938年首次使用比特(bit)概念:1(bit)= $\log_2 2$。它相当于对二个可能结局所作的一次选择量。信息论采用对随机分布概率取对数的办法,解决了不定度的度量问题。
定义:符合分布$P$的某一事件$x$出现,传达出这条信息的信息量记为:
香农熵
从离散分布$P$中随机抽选一个事件,传达这条信息所需的最优平均信息长度为香农熵,表达为:
若分布是连续的,则:
交叉熵
用分布$P$的最佳信息传递方式来传达分布$Q$中随机抽选的一个事件,所需的平均信息长度为交叉熵,表达为
$KL$ Divergence
$KL$散度:用分布$P$的最佳信息传递方式来传达分布$Q$,比用分布$Q$自己的最佳信息传递方式来传达分布$Q$,平均多耗费的信息长度为$KL$散度,表达为$D_P(Q)$或$D_{KL}(Q||P)$,$KL$散度衡量了两个分布之间的差异。
对于连续分布:
KL Divergence越大,两个分布差异越大,反之差异越小。
数学原理
看完Prerequisites,我们回归正题讨论GAN的原理。我们现在想要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将一个服从$P_G$的随机噪声$\boldsymbol z$通过一个生成网络$G$得到一个和真实数据分布$P_{\text {data}}(x)$差不多的生成分布$P_G(x;\theta_g)$,其中$\theta_g$为生成网络$G$的参数。我们希望找到一个$\theta_g$使得两个分布$P_{\text {data}}(x)$与$P_G(x;\theta)$尽可能地相似(使得他们地KL散度尽可能得小)。
我们从真实数据分布$P_\text{data}(x)$中取$m$个样本,记作:
根据生成网络的参数$\theta_g$,我们可以计算出这$m$个真实样本在生成网络中出现的概率$P_G(x^{(i)}; \theta_g)$,那么生成这样的$m$个样本数据的似然(likelihood)为:
由于我们想要两个分布尽量相似,那么我们肯定希望这个似然$L$尽量大,即生成这样的真实数据的概率尽量大,遂我们最大化这个似然,找到$\theta_g^*$:
所以可见,其实最大化这个似然,和最小化KL散度是基本相同的。
上述式子中,$P_G(x;\theta_g)$代表在生成分布中出现$x$的概率,也可以如下计算得到:
注:$1{\cdot}$的含义是若打括号内的逻辑运算为真则取$1$,假则取$0$. 即
但是我们发现,上述的过程是难以进行计算的,甚至完全没办法求$P_G(x)$,这只是模型的想法而已。
现在我们看回之前我们提到的目标函数:
与最优化生成模型:
我们接下来分步解释。
首先,我们不妨解释一下$\max_D V(G, D)$,这部分的含义之前也解释过,是在给定$G$的情况下,最大化$V(G, D)$。观察发现,其形式其实与交叉熵损失函数非常相似:
其实他们表达的目的也差不多。我们先化简一下$V(G, D)$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
让我们考察积分内部的项,我们可以对它做指数运算,即:
其想表达什么便不言而喻了,它表达的就是判别器判别是真的的正确率和判别是假的的正确率,总体来说就是衡量$D$的能力,所以我们想要最大化$V$,提高$D$的判别能力。
令
因为这里$P_\text {data} (x)$和$P_G(x)$都可以看作常数,所以
最大化$f(D)$,即令其导数为$0$:
则: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那个状态下最优的$D^*$的表达式。我们将这个能够最大化$V$的$D$代入回$V(G, D)$:
其中,我们引入了$JS$ Divergence,定义如下:
容易得到,KL Divergence是不对称的,而JS Divergence是对称的。他们都可以衡量两组分布建的差异。这里我们想要两组分布差异最小,故取$\min$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
是我们的目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