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地理课 - 不平衡的国际贸易
概念
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
发展意义
- 互通有无,为生产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 扬长避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日本:贸易立国,加工贸易型经济
区位条件
- 地理位置
 - 自然资源、农产品
 - 经济发展水平
 
地区差异
- 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居世界前列的大多为发达国家
 
| 国家 | 进口产品 | 出口产品 | 
|---|---|---|
| 发展中国家 | 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 | 初级产品、低附制成品 | 
| 发达国家 | 初级产品、低附加值制成品 | 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 | 
差异大、不等价
我国出口商品由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逐步向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转变
- 贸易壁垒: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
-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 国际贸易运输的主要方式:海洋运输
 
海洋运输
- 建设海港,特别是深水港
- 上海港的区位优势
- 位于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附近
 - 港阔水深,海陆联运
 - 港口腹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   
 
 - 影响港口经济价值大小的因素:
- 港口的地理位置
 - 港口的自然条件
 - 港口腹地的大小及其经济发展程度
 
 
 - 上海港的区位优势
 - 采用大型船舶和集装箱运输
- 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 运输量大、集中装卸、车船联运、提高效率
 - 节省包装、保证安全、降低成本
 
 
 - 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课堂小结
- 概念及意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 区位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会综合影响国际贸易在发展程度与商品结构等方面的地区差异。
 - 地区差异:各国发展水平差异巨大世界贸易市场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差异很大; 国家间因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发生的冲突和纠纷主要通过国际间的贸易谈判解决。
 - 运输方式:
- 80%的货运量通过海洋运输完成
 - 发展海洋运输的两个关键
- 建设海港,特别是深水港
 - 采用大型船舶和集装箱运输
 
 
 
